清远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  • 设为首页| 收藏本站
  • 首页
  • 公司概况
    公司沿革
    公司简介
    企业文化
    社会责任
    证书证明
    公司荣誉
    发明专利
  • 新闻中心
    绿由公示
    行业新闻
    法律法规
    绿由动态
  • 处理项目
  • 业务中心
    业务队伍
    业务问答
    合同防伪
    业务流程
  • 联系我们
    联系方式
    在线地图
    在线留言
    招贤纳士
新闻中心

绿由公示(19)
行业新闻(32)
法律法规(13)
绿由动态(6)

联系方式

清远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东坑管理区
电话:0763-3118066
手机:
E-mail:xz@qyluyou.com
网站:www.qyluyou.com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> 行业新闻
行业新闻

初心不泯,使命如磐,荒漠变绿洲

       烈日炎炎,黄沙飞舞。茫茫沙丘上,六个佝偻的侧影艰难前行,被大捆黄草压弯了腰。


  大屏幕上,八步沙林场第一代治沙人的这幅剪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。


  “过去,一夜大风沙骑墙,早上起来驴上房,如今,风沙变风景,黄沙变黄金。”台上,郭万刚动情讲述着八步沙的巨变;台下,生态环境部领导、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、在京派出机构、直属单位领导班子齐聚一堂,聆听时代楷模的动人故事。


  这就是7月5日上午生态环境部举办的“时代楷模”古浪县八步沙林场“六老汉”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现场的一幕。


  5名报告团成员娓娓道来三代人治沙的始末,与会人员细细品味初心和使命的力量。


  初心:担当作为,鏖战八步沙


  “老黄毛风刮起来的时候,天都是黑的,什么都看不见。”第二代治沙人、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这样描述家乡的沙尘暴。


 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,生态环境脆弱,千里山,万亩沙。132公里长的风沙线,犹如一条移动的巨蟒,吞噬着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庄稼地。这里干旱缺水、沙多林少,要播撒绿色,何其困难。


  然而,38年前,古浪县八步沙的郭朝明、贺发林、石满、罗元奎、程海、张润元六人勇挑重任,带头打响了治理荒漠、守护家园的攻坚战。


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这样的担当精神从哪里来?


  张润元道出了答案:“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和村干部。”


  治沙合同上的6个红指印,就是他们的初心。


  6双手,6把铁锹,7.5万亩流沙,战天斗地、顽强抗争的岁月开始了。


  “这一干,就再也没有回头。”郭万刚说。


  为了共同的承诺,六老汉不畏艰难、实干苦干,把家搬进八步沙。没有房子,他们就在沙地里找一块相对坚固的土层,挖出成年人身材大小的地坑,架上草木,铺上被子,和衣而睡。


  看着地坑草窝、白水泡馍,听众不时有人在衣兜里掏出纸巾,擦拭眼角。


  六老汉用“一铁锨沙、一棵树”的土办法,起早贪黑,第一年种树造林一万亩。


  然而,期待中的绿色并没有如期而至。“几场大风刮过,近一半的树苗子就被沙子埋掉了。”郭万刚眉头紧锁,“几经摸索,六老汉才总结出‘一棵树,一把草,压住沙子防风掏’的治沙方法。”


  黄沙不负有心人。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,雨水多,墒情好,大部分树苗得以成活。郭万刚说:“吃的苦总算有了回报。”


  这时,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,有不少人趁机偷偷吸一吸发酸的鼻子,清一清干涩的嗓子。


  一名青年干部陷入沉思,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初心:“作为一名生态环保人,我要坚决扛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,以绿水青山筑牢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”。


  传承:接续奋斗,一张蓝图绘到底


  治沙,是人和沙漠的对峙,更是人和岁月的较量。


  当年,六老汉立下约定,每家必须有一个治沙继承人。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,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”。


  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,第二代、第三代治沙人初心不改,矢志坚守,接过铁锹走进八步沙。


  “上世纪90年代后期,天越来越旱,我们决定打井。”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说起毕生难忘的惊魂一刻,“我在井底摸索着剪断了铁丝,用劲将吊钩撬了下来。突然,吊钩跃出水面,向井口飞窜而上,钢绳缠住了绑在我身上的安全绳,拉着我窜升了二三十米后,又拖着我向井底跌去!”


  原本在低声感叹治沙不易的人突然停了下来,所有人都屏息凝神,为他捏了把汗。


  “在头晕目眩的震荡中,我绝望了。心想,老爹爹留给我的事还没做完……”贺中强有些哽咽。后来,死里逃生的他,跪在父亲遗相前,大哭了一场,发誓豁出性命也要斗赢黄沙。


  “这几年,我曾迷茫过,也犹豫过。”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坦言:“我也羡慕在大城市上学、打工的同学,有时候我会刻意回避他们,怕他们看见我灰头土脸的样子,怕他们讲外面的精彩世界。”


  年轻的郭玺语调平稳,却格外让人心疼。“可是,想起在爷爷病榻前做出的承诺,我便不再动摇。”第三代治沙人信念坚定。


  38年来,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完成治沙造林21.7万亩,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.6万亩。


  对于三代治沙人来说,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,那这件事就是治沙。如果一生只挂念一件事,那这件事就是护林。


  “这个季节,沙漠里的花次第盛放,十分美丽。我爱人说,结婚纪念日不要别的,采一把花送她就行。”第三代治沙人、八步沙林场技术员陈树君摆着手说,“沙漠里开花多不容易,我哪舍得采。”


  治沙人或许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,但他们精诚所至,把沙海变成了花海。


  “我们要像他们那样,对待事业和工作一干到底、永不言弃,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滴水穿石的恒心,一张蓝图绘到底,全心全力促发展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,推进伟大事业,书写好实现中国梦的恢弘篇章。”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。


  改变:牢记使命,探索治沙又致富


  “当初治沙,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。”陈树君这样看待治沙人的使命。


  治沙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,但经济效益还不尽如人意。破解致富难题,是新时代赋予新一代治沙人的使命。


  治沙技术不断改进,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,沙产业蓬勃发展。勇于探索、唯实创新的治沙人,从不缺进取精神。


  “首先得科学治沙,管护好林木。”陈树君说。2016年夏天,林区内发生虫害,花棒大面积死亡。通过虫情监测仪,陈树君很快找到罪魁祸首,迅速扑灭虫害。


  随着治沙规模扩大、标准提高,治沙方式也在从人力向机械转变。“我学会了驾驶装载机、挖掘机、抱草机等大型车辆。”郭玺羞涩地笑着说。


  一次偶然的机会,陈树君了解到,有着“沙漠人参”美誉的肉苁蓉是一种经济价值不错的中药材,可以寄生在梭梭树根部。于是,他们引进设备、学习技术,还流转了黄花滩移民区沙化严重的土地,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。


  如今,当地3000多农户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,还有在肉苁蓉种植基地务工的稳定收入。


  林下经济是又一个突破口。林场与农户合作成立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,注册“八步沙溜达鸡”商标,养殖沙漠土鸡。“去年腊月,5000多只鸡销售一空。”陈树君难掩自豪。


  乘着网络的东风,八步沙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治沙”模式,对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,争取公益治沙资金和志愿队伍,治沙力量日渐壮大。


  从筚路蓝缕艰难治沙到绿意盎然“点沙成金”,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三代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忠于使命、信守誓言。


  “当前,我们正处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,要以他们为榜样,大力弘扬他们身上蕴含的担当精神、拼搏精神、进取精神、愚公精神,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,不断推动我们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。”会上,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勉励同志们。
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qyluyou.com/content/?157.html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2019/7/9 22:30:19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】
上一条: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  下一条:合力为运河文化赋能

相关文章

  • 环保产业展现广阔投资空间
  • 打通污水处理“最后一公里”
  • 不焚烧的垃圾低温处理技术 从分子键离合中寻资源化出路
  • 加速布局高价值污水治理硬核 奇彩环境用质“乘风破浪”
  • 法律护航“野保”
  •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未受疫情影响 城市环境空气、地表水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
  • 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
  • 让垃圾变废为宝
  • 环境信息披露相关评价指标待完善 碳排放成“预备1号”
  • 危废处理四道难题怎么解决?
  • 支持

    官方微信

    绿由快讯

  • 关于

    公司简介

    联系我们

  • 使用

    页面管理

    OA系统

  • 相关链接

    中滔环保

    广州绿由

Copyright © 2018 清远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:粤ICP备12029108号-2

地址: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东坑管理区 电话 :0763-3118066 传真:0763-3118063 邮编 :511500